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厚熜黄锦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我在大明,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优质全文阅读》,由网络作家“随遇而安写手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最具潜力佳作《我在大明,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》,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!主人公的名字为朱厚熜黄锦,也是实力作者“随遇而安写手”精心编写完成的,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:“这不是什么事情。詹士府现在事情不多,其他的可以交给其他人负责。王侍郎。”“臣在。”“王侍郎可以暂代翰林学士,掌翰林院。正好翰林院和他负责的经筵有关,等有合适的人选,再任命新的翰林学士掌翰林院。”“臣领旨谢恩。”王瓒甚至有些失态。王瓒能够升到礼部左侍郎,已经是相当不容易。再往上就是六部尚书,左右都御史,没有更高级别的大......
《我在大明,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优质全文阅读》精彩片段
“臣举荐大理寺卿赵鉴大人。”
内阁和吏部举荐的人完全不一样。
吏部举荐礼部尚书掌翰林院的石珤,而内阁连续举荐的两个人,一个是南京兵部尚书乔宇,一个是大理寺卿赵鉴。这一下很多人都糊涂了。吏部尚书袁宗皋是朱厚熜从兴王府带来的绝对嫡系,内阁蒋冕和毛纪都是杨廷和的铁杆。所有人都明白,袁宗皋代表的是皇帝,蒋冕和毛纪代表的是内阁首辅杨廷和。
突如其来。
怎么突然之间就出现这种局面,很多大臣都想不明白。不过虽然想不明白,可是情况他们都看出来了。
“臣认为石尚书清廉刚正、名垂朝野,正适合掌督察院。”
兵部尚书王宪站出来支持袁宗皋。
内阁和六部。
关系很是微妙。六部是执掌全国行政的机构,是大明朝廷当中真正有权力的部门。而内阁权力增加之后,就想要拿到行政权力,这样就跟六部关系紧张。正德朝的时候内阁和六部关系更是不好。正德后期,当时的内阁和六部之间矛盾重重。当时内阁的领导人当然是内阁首辅杨廷和,而六部的领导人是担任过兵部尚书、吏部尚书的王琼。
杨廷和、王琼,都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奇才。
但两个人关系非常不好,是正德朝的一对政敌。两个人互相攻击,互相对对方出手。因为两个人都是正德皇帝的宠臣,所以两个人争斗,都不是直接冲着本人,而是对着对方的得力属下开刀。
王琼开刀,是对着杨廷和大将彭泽。杨廷和开刀,则是对着王琼的干将王守仁。
都成功了。
王琼把彭泽治罪,最后是削职为民,还顺带着清理了李昆和陈九畴。杨廷和则是抹掉了王守仁在宁王之乱的贡献。王守仁功绩很高,本该可以进京担任六部尚书。但杨廷和却把王守仁踹到了南京,让他在南京养老。王守仁岂能忍受这样的侮辱,所以根本就没去上任。
杨廷和和王琼的争斗,波及到的那些人都是人才。
王守仁不用说,是后世评价很高的人。而彭泽那也不是小人物,督抚地方的时候政绩非常好。不管是在巡抚辽东,还是后来巡抚河南、总督川陕,都平定了大量的叛乱势力。正是因为这样的战绩,彭泽才会迅速的成为督察院左都御史、太子太保,甚至还荫封一子为世袭锦衣卫百户。
这就是政治斗争。
杨廷和、王琼、王守仁、彭泽,以及波及到他们之间争斗的李昆、陈九畴,这些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人物,都是施政能力很强的人物。但政治斗争开始之后,只有敌人,没有朋友。这还只是杨廷和和王琼之间的政治斗争,明朝后期的党争远比这个可怕。
杨廷和和王琼两个人在正德朝,斗争很激烈,不过整体来说都是谁也奈何不了谁。
可是正德皇帝突然驾崩,却给了杨廷和最好的机会。因为杨廷和是内阁首辅,得到了张太后的支持,暂时性的控制了皇权。杨廷和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掌握了大权。在确定皇帝人选的时候,几乎都是杨廷和一手确定。王琼不满意杨廷和的独断专行,和杨廷和对峙。
但没有用。
朱厚熜登基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。这一下王琼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,因为他曾经反对过朱厚熜登基,等于是反对新皇。杨廷和抓住了这个机会,几下之间就把王琼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吏部尚书关在了督察院,现在等待审判。
杨廷和的权势也达到了最高峰。
正德皇帝驾崩到朱厚熜登基,也不过短短四十来天时间。杨廷和利用这段时间,不仅掌握了朝廷大权,而且开始打击那些政敌,以及对于正德年间设立的很多乱七八糟机构都进行了清理。
杨廷和此时意气风发,终于可以大展拳脚。
说句不客气的话,干的还真不赖。清理了宦官、锦衣卫这些组织下面一大堆吃国家钱,却不干事情的机构。裁撤人数几天之内就超过万人,而且还在进行。
接着开始整顿财政。
后来朱厚熜登基了,杨廷和在朱厚熜继位诏书上,写了一堆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政治理念。朱厚熜既然是以这样的继位诏书登基,杨廷和当然是用这个作为自己施政合法性。
继续自己的政策。
可惜说白了,杨廷和这个仅仅是“狐假虎威”。杨廷和是靠着皇帝的名义,靠着明朝皇权暂时没有找到寄主的机会,才能够推行这些政策。之前是靠着正德皇帝的遗诏名义,现在是靠着嘉靖皇帝的继位诏书名义。
可是这些毕竟不是杨廷和的权力,是来自于皇权。
王琼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,杨廷和的不少嫡系都被王琼踢走。王琼当时可是和正德皇帝身边的太监、宠臣关系非常好,相比起来杨廷和端着读书人的架子。结果是王琼利用吏部尚书的机会,狠狠的打击了杨廷和的人。因此在六部和杨廷和保持友好关系的官员不少,但真正杨廷和嫡系却是不多。最大的嫡系是毛澄这个礼部尚书,几乎是杨廷和说什么就听什么。
但不代表六部其他的尚书也是如此。
像兵部尚书王宪,本人就和杨廷和没有多少关系。王宪升官,是得到了王琼的提拔。也是接任了王琼留下来的兵部尚书。王琼下狱之后,王宪也是非常紧张。
因为朱厚熜是杨廷和推上去的皇帝。
朱厚熜登基之后,就算是杨廷和给朱厚熜下马威,朱厚熜也应该感激杨廷和。所以杨廷和在朝中的地位必然是再次上升。王宪和王琼关系好,最担心的就是王琼的案子波及到自己身上。
王宪已经从其他人口中听说了,督察院的御史、六科的官员,都在准备弹劾自己。本来王宪都已经认命了,但今天却看到了希望。
皇帝的人和杨廷和的人推荐的不一样?
这是好事情。
因此王宪立马站了出来。王宪的想法很简单,自己现在赶紧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,让皇帝记住自己。现阶段能救自己的,只有皇帝。
“石学士刚正不阿,正是掌督察院最好的人选。”
刑部尚书张子麟站出来,也是支持石珤担任左都御史。
杨廷和这段时间处理不听话的人,太过强势,让六部这些尚书都害怕,害怕会波及到自己及。因此现在看到机会,六部这些尚书基本上都是支持袁宗皋。
“臣附议。”
刚刚担任户部尚书的郑宗仁立马站出来支持石珤。
看着一个又一个六部尚书站出来,杨廷和在上面微微皱眉。他是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杨廷和是不喜欢石珤,两个人甚至有一些龌龊。
但其实他对于石珤担任左都御史也不是不能接受。
相反石珤担任左都御史,亲自负责清查这些冗员问题,杨廷和认为还算比较合适。因为石珤的确是一个刚硬的大佬人物,咬住了就不会松口。绝对可以给权阉一个致命打击。当然能够让自己的人担任左都御史更好,但自己这边的人无法担任左都御史,那么让石珤上任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。
杨廷和其实是无所谓的,但六部尚书这样出面支持石珤,反而是把杨廷和架在了上面。内阁首辅权力很大,但没有六部的配合,那么什么事情都干不了。
“皇上,石尚书兼翰林学士,掌翰林院,且掌詹士府事。皇上要开经筵,要修‘实录’,见见都离不开石尚书。”
礼部尚书毛澄站出来,反对石珤担任左都御史。
朱厚熜对于现在的局面很喜欢。
内阁和六部一旦结合在一起,那么内阁就真的成为丞相府,会直接威胁皇权。现在内阁和六部关系不是很好,这对于朱厚熜这个新皇帝来说是最好的事情。
其实朱厚熜自己都没有想到,原来杨廷和并不是想象当中那样,可以在朝廷一手遮天,一呼百应。相反朝廷还有这么多和杨廷和关系一般的大臣。
很是惊讶。
因此朱厚熜道:“这不是什么事情。詹士府现在事情不多,其他的可以交给其他人负责。王侍郎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王侍郎可以暂代翰林学士,掌翰林院。正好翰林院和他负责的经筵有关,等有合适的人选,再任命新的翰林学士掌翰林院。”
“臣领旨谢恩。”
王瓒甚至有些失态。
王瓒能够升到礼部左侍郎,已经是相当不容易。再往上就是六部尚书,左右都御史,没有更高级别的大人物赏识,是很难走到那个高位的。
可惜自己既不是杨廷和的嫡系,也不是毛澄的嫡系。
没想到今天和新皇第一次近距离见面,新皇对自己竟然如此的偏爱。先是让自己负责经筵事宜,现在又让自己兼任翰林学士,掌翰林院。翰林学士不是什么大官,掌翰林院也不算什么重要差事,但这一步却是有机会进入内阁最重要的步骤。
“杨阁老,你怎么看?”
“石尚书适合担任左都御史。”
杨廷和能屈能伸。
明白自己此次被几个六部尚书打了个措手不及。不过杨廷和不着急,因为他还有很多牌没出。看到杨廷和同意,朱厚熜立马道:“石尚书,朕就任命你担任督察院左都御史,全权负责清查冗员,以及旗校工役的问题。”
“臣领旨。”
“夏言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既然这是你提出来的,那么你就跟着石宪臣,参与清查。”
“臣遵命。”
“张永呢?”
“提督九门,没有皇上圣旨,不敢随意离开。”
明朝果然是宦官最多的朝代。
刚刚朱厚熜只是和内十二监的正五品以上的高级宦官见面,人数就已经是非常惊人,初略统计就超过百人。这还是因为正德皇帝驾崩,杨廷和他们抓住江彬,不少高级宦官受到牵连无法到场的情况之下。所以朱厚熜只是简单认识了内十二监的高级宦官。
除了内十二监,二十四衙门当中还有四司八局。每一个都有掌印太监,以及若干个辅佐掌印太监的太监。加起来光是太监,就有五六十个。
但还是少了一个大佬级人物。
张永,也是正德朝“八虎”之一,赫赫有名的权阉。论起正德皇帝的宠信,论起正德朝的权势,在八虎当中也是靠前的,比谷大用还要牛气。刘瑾倒台,背后就是张永的手笔。
正德皇帝驾崩之后,张永提督京城九门,为杨廷和他们抓住江彬,稳定京城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很重要的一个宦官。
当然朱厚熜是皇帝,用不着这些宦官的脸色,更不用巴结他们。因为不管你在正德朝多么得势,是多么厉害的权阉,在朱厚熜这里什么都不是。朱厚熜真要灭了这些权阉,绝对是轻轻松松的。让他们消失,朱厚熜都可以做的无声无息。
但张永不一样,朱厚熜还要用他。
“传朕旨意,朕要单独见他,让他来乾清宫见朕。”
“是。”
“今天在乾清宫伺候的,左边第一个和第三个,是什么人?”
“左边第一个,正德二年入宫,正德八年开始在乾清宫当值,今年25岁,叫高忠。左边第三个,正德十年入宫,正德十三年开始在乾清宫当值,今年23岁,叫麦福。”
稍微靠后跟着朱厚熜的章秦上前应答。
黄锦和章秦,是朱厚熜在兴王府的两个贴身太监。黄锦是朱厚熜玩伴,也是朱厚熜伴读,情分非凡。而章秦是正德皇帝在的时候赏赐给兴王府的小宦官,被分配到了朱厚熜身边。
所以待遇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朱厚熜入宫之后,黄锦立马就被任命为御用太监,而且很快就会分管内十二监当中的一个。但章秦入宫之后,这一天的任务就是熟悉乾清宫当值的这些宦官。
熟悉他们的资料。
朱厚熜问起来,立马应答。
朱厚熜点头道:“这两个不错。让他们两个以后贴身伺候。”
“遵旨。”
在朱厚熜身旁的黄锦,立马开始考虑这两个人是谁。能够在第一天被朱厚熜看上,任命为近侍,这两个人真是运气太好。因为朱厚熜刚刚登基,身边伺候的宦官很好。他们两个人算是朱厚熜登基之后第一批的近侍,只要让朱厚熜满意,未来在内廷发展前途很好。不过黄锦思考这两个人的长相,心里突然有些惶惶的。
不管是高忠,还是麦福,在宦官来说都是属于人高马大。不像是伺候人的宦官,更像是孔武有力的军人。
黄锦是朱厚熜的贴身太监。
每天都在揣摩朱厚熜想什么。从朱厚熜的喜好,可以判断朱厚熜的想法。朱厚熜以前在兴王府没发现这方面的喜好,入宫之后怎么会喜欢这样的宦官。
喜武?
黄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厚熜喜欢武人。
在兴王府的时候,朱厚熜虽然没有表现出自己好武,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练武。现在想来,朱厚熜是一个好武的皇帝。这可不是一个好事情,传出去并不好。朝臣喜欢的皇帝,绝对不是好武的皇帝。正德皇帝就是一个好武的皇帝,一个爱折腾的皇帝,但朝臣都不喜欢他。现在朱厚熜才刚刚登基,不应该表现出自己好武。
因此黄锦弓着身,上前一步道:“皇上,这两人年龄都不小。是不是选一些刚刚入宫不久的小宦官,补充一下乾清宫。”
朱厚熜一愣。
开始不明白,但想了一会,有些明白过来。因此较有兴趣的看了一眼黄锦,然后道:“可。这个事情黄伴你来负责。”
“是。”
“章秦。”
“万岁爷。”
“你去尚膳监,担任尚膳监右少监。以后乾清宫的膳食,你全权负责。”
“臣领旨。”
章秦大喜。
皇上总算没有忘了自己。虽然自己这个职务,和张佐、黄锦相比差了很多,但自己本身在兴王府的资历就比不上他们。此次能够被任命为尚膳监右少监,从四品的官职,已经是非常不错了。
这是第一步。
自己毕竟是兴王府老人,只要工作做好了,成为尚膳监太监指日可待。不过就是皇帝动动嘴皮子的事情。虽然成为了皇帝,但皇宫对于朱厚熜毕竟是陌生的地方。
所以尽快的安排自己人,是增加安全感最好的办法。
“黄伴,内官当中有没有资历深、和朝臣的关系不错,没有太多恶名的太监。”
“皇上,有的。”
黄锦立马点头。
然后道:“正德七年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萧敬,此人在内官当中资历最深。早在英宗朝的时候,萧敬就是英宗器重的内官。在宪宗、孝宗、武宗年间都是被信任的内官。此人能力很出色,听闻很多事情看两遍就能够记得分毫不差,做事情非常仔细。而且此人没有多少恶名,和朝臣的关系不差。不过萧敬和宁王朱宸濠有些关系,宸濠之乱受到牵连,被先帝罢免,目前赋闲在家。”
“把萧敬的资料整理一下,朕晚上要看。”
“遵旨。”
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太强势,朱厚熜这个皇帝也有压力。
朱厚熜其实很欣赏杨廷和,如果杨廷和愿意低头,那么朱厚熜很愿意器重杨廷和。但想要让杨廷和低头,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。目前朱厚熜可以出的牌太少太少。
因此朱厚熜才重视内官。
对付朝臣,太监是最好的手段。不过正德朝的那些太监名声太差,朱厚熜想要用也不敢大用。朱厚熜才刚刚登基,可不想因为几个臭名昭著的太监,把名声搞坏了。
“皇上,张大人到了。”
“让他进来。”
很快五十多岁的宦官走了进来上前大礼参拜。
“臣张永见过皇上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正德朝,除了刘瑾之外最有权势的权阉之一。
朱厚熜远在安陆,对于正德朝的这些权阉的名声是如雷贯耳。甚至朱厚熜在安陆也是受过这些宦官的气。作为藩王,那些地方驻守太监,任务之一就是监视藩王府。
兴王府这等新藩,那些驻守太监都是看不起的。兴献王活着的时候,面对这些驻守太监都是客客气气,不敢得罪他们。
历史上嘉靖皇帝登基之后,很快就开始清理这些权阉,对于太监的打击力度很大。这个除了他当时年纪小,跟着朝臣的想法走之外,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嘉靖帝在兴王府的时候,有过被这些宦官“欺压”的经历。嘉靖本身就讨厌这些横行一时的权阉。
“平身。”
“谢皇上。”
“章秦,出门守着,朕要和张大人谈话。”
“是。”
章秦出去之后,屋子里就剩下了朱厚熜、黄锦、张永三个人。张永屏住呼吸,站在朱厚熜旁边,等着朱厚熜说话。
八虎,在正德朝赫赫有名。
到了新皇面前,没有一个人敢跋扈的。这就是太监和朝臣的区别。那些大臣就算是换了皇帝,只要是有能力,在新皇麾下依旧能够当自己的官。就算是新皇想要清理一些旧臣,也不能随意处理。因为皇帝你要想治理国家,那么就离不开这些读书人。
因此杨廷和这些阁臣才会有足够的底气说话。
但太监不一样。
他们一切的权力,都是来自皇权。没有了皇帝的支持,就算再怎么牛气的太监,立马就会变得狗屁不是。因此杨廷和他们可以和皇帝对峙,可以用礼法压制皇帝。但魏彬、谷大用、韦霖、张永这些权阉,见到朱厚熜之后,一个个都是老虎见到猫一样。
“张大人,朕让张佐担任御马监掌印太监,不知你怎么看?”
“皇上英明。张佐大人必能够管理好御马监。”
张永能说什么。
张佐可是兴王府内官之首。兴王府一个小小的藩王府,出来了朱厚熜这个皇帝,因此兴王府那些属官都被人研究了个遍。张佐这样重要的人物,京城实力派大佬都知道。
张佐只是担任御马监掌印太监,其实让不少人是比较意外的。本来很多人认为,朱厚熜会直接让张佐接管司礼监,让张佐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。
“张大人,你和杨遂庵先生(杨一清)很熟?”
“扑通——”
张永惶恐的跪下来,道:“皇上,安化王之乱,臣与杨遂庵大人一起讨伐逆贼,一起共事。然臣与杨遂庵大人绝无勾结私交之事。”
内臣和朝臣勾结,这可是大罪。
一旦认真追究,甚至是可以砍头的罪名。如果给你按上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,那就是灭九族的大罪。虽然在明朝,内臣和朝臣肯定是有关系的,但明面上谁也不敢承认。
“起来,起来。”
朱厚熜态度和蔼,道:“张大人和杨遂庵大人,都是忠义之士。这一点朕知道,岂有怪罪之理。朕在安陆之时,父王常对朕说,楚地有三杰。乃是刘大夏、李东阳、杨一清。朕初登大宝,思念大才,想到了杨遂庵先生。朕期望杨遂庵先生能够辅佐朕,因此朕准备让杨遂庵先生官复原职。只怕杨遂庵先生贪恋家中温存,乐不思蜀,忘记国家大事。因此望张大人可以传信给杨遂庵先生,让他尽快的处理好家里的事情,等待圣旨的到来。张大人,如何?”
“臣遵旨。”
张永立马俯身。
朱厚熜说的这么客气,但越是客气,张佐越是不敢有丝毫的张狂。朱厚熜现在客气,那是因为朱厚熜才刚刚登基。但就算朱厚熜是刚刚登基,那也是皇帝。
朱厚熜点头,接过黄锦递过来的茶。张永立马道:“皇上,臣告退。”
“嗯。”
张永走出乾清宫,和章秦点了点头,态度很好。根本看不出是一代权阉。张永尽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绪,因为他知道宫中到处都是眼睛。
等回到了自己的府邸,张永才微微露出笑容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杨廷和你们现在强势又如何?皇帝要启用杨一清,到底是什么目的,张永岂能不知。不过这是好事情。如果杨一清可以进入内阁,那么以自己和杨一清的关系,也能够稳住自己在内廷的地位。在明朝能够进入内阁当阁臣的,哪一个跟内廷没有关系。和内臣完全没有关系的朝臣,是不可能进入内阁的。
不过张永高兴的同时,发现自己后背完全湿了。
吓得。
14岁?新皇是14周岁,怎么看都不像是14岁。杨廷和他们把皇上当成是14岁的孩子,必然会头破血流。今天见到朱厚熜,张永有怕有喜。
最新评论